关于职工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100201K)
一、培养目标
按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和《来华职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草案),以beat365官方网站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参照职工生源国对医学教育的要求,制定关于职工临床医学专业(MBBS)培养方案。本专业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作为一名医学从业人员,应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并且能够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不断更新和提高,成长为独立执业者。
二、基本规格要求:
本专业员工应掌握从事医疗实践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态度,为毕业后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业生应达到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一)职业素质要求
1. 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愿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 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能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4. 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5. 在执业活动中重视医疗伦理,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6. 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7. 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 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工作的观念。
9. 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10. 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促进疾病转归时,应考虑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利益,并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1. 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 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二)知识要求
1. 掌握与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 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掌握人的正常心理状态。
3. 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 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5. 掌握基本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6. 掌握正常妊娠、分娩、产褥和产科常见急症的处理方法、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7. 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8. 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9. 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10. 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传统医学诊疗基本原则。
(三)技能要求
1. 具有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2. 具有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3. 具有系统的临床思维和较好的表达能力。
4. 具有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5. 具有对一般急诊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6. 具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安全、经济、有效的临床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7. 具有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
8. 具有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9. 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10. 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
11. 结合临床实际,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12. 具有能够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控制等知识宣传教育的能力。
13.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学制、毕业与学位
学制:六年
毕业:在校期间通过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考核合格,修满选修课程及课外培养计划规定学分,毕业考试合格者,准予毕业。
学位:毕业生凡符合《关于职工学士学位授予条例(修订)》的条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二)主要课程:
人体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局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学; 医学统计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基础汉语;中国概况;社会学导论。
五、六年制职工临床医学专业时间安排
六年制职工临床医学专业时间安排表(周)
学年 |
教学 |
考试 |
机动 |
实习教育 |
临床 实习 |
毕业 教育 |
假期 |
合计 |
一 |
33 |
2 |
5 |
12 |
52 |
|||
二 |
36 |
2 |
2 |
12 |
52 |
|||
三 |
36 |
2 |
2 |
12 |
52 |
|||
四 |
36 |
2 |
2 |
12 |
52 |
|||
五 |
31 |
2 |
2 |
1 |
12 |
48 |
||
六 |
1 |
2 |
50 |
1 |
54 |
|||
合计 |
172 |
11 |
15 |
1 |
50 |
1 |
60 |
310 |
六、课程设置与分学期安排
(一)分学期课程设置及授课时数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时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时 |
|||
理论 |
实验 |
理论 |
实验 |
|||||||
第一学期 |
医用化学1 |
公共基础 |
51 |
30 |
第二学期 |
医学导论 |
专业基础 |
36 |
0 |
|
中国概况 |
公共基础 |
36 |
12 |
细胞生物学 |
专业基础 |
32 |
21 |
|||
基础汉语1 |
公共基础 |
72 |
0 |
医用物理 |
公共基础 |
63 |
27 |
|||
计算机基础导论 |
公共基础 |
30 |
30 |
高等数学 |
公共基础 |
48 |
0 |
|||
医用化学2 |
公共基础 |
51 |
35 |
|||||||
基础汉语2 |
公共基础 |
108 |
0 |
|||||||
合计: 4门 261 学时 14.5 学分 |
合计: 6 门 421 学时 23.5 学分 |
|||||||||
第三学期 |
生理学1 |
专业基础 |
56 |
24 |
第四学期 |
局部解剖学 |
专业基础 |
36 |
72 |
|
生物化学1 |
专业基础 |
60 |
25 |
生理学2 |
专业基础 |
56 |
24 |
|||
系统解剖学 |
专业基础 |
74 |
74 |
生物化学2 |
专业基础 |
45 |
25 |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专业基础 |
63 |
55 |
医学免疫学 |
专业基础 |
48 |
24 |
|||
基础汉语3 |
公共基础 |
108 |
0 |
基础汉语4 |
公共基础 |
108 |
0 |
|||
合计: 5 门 539 学时 29.5 学分 |
合计: 5 门 438 学时 24.5 学分 |
|||||||||
第五学期 |
卫生学 |
专业基础 |
38 |
12 |
第六学期 |
流行病学 |
专业基础 |
28 |
10 |
|
医学统计学 |
专业基础 |
24 |
22 |
药理学 |
专业基础 |
87 |
44 |
|||
医学心理学 |
专业基础 |
27 |
17 |
病理生理学 |
专业基础 |
64 |
24 |
|||
病理解剖学 |
专业基础 |
70 |
60 |
医学遗传学 |
专业基础 |
24 |
12 |
|||
人体寄生虫学 |
专业基础 |
36 |
29 |
诊断学 |
专业基础 |
69 |
35 |
|||
医学微生物学 |
专业基础 |
54 |
24 |
中级汉语2 |
公共基础 |
48 |
0 |
|||
文献检索 |
专业基础 |
18 |
0 |
|||||||
中级汉语1 |
公共基础 |
60 |
0 |
|||||||
合计: 8 门 491 学时 27.5 学分 |
合计: 6 门 445 学时 25 学分 |
|||||||||
第七学期 |
放射诊断学 |
专业 |
58 |
0 |
第八学期 |
麻醉学 |
专业 |
34 |
0 |
|
内科学1 |
专业 |
78 |
30 |
社区医学 |
专业基础 |
19 |
0 |
|||
外科学1 |
专业基础 |
24 |
41 |
法医学概论 |
专业基础 |
36 |
6 |
|||
眼科学 |
专业 |
26 |
22 |
传染病学 |
专业 |
42 |
6 |
|||
中医学 |
专业基础 |
45 |
12 |
内科学2 |
专业 |
66 |
25 |
|||
肿瘤内科治疗学 |
专业 |
16 |
4 |
皮肤性病学 |
专业 |
24 |
16 |
|||
医学汉语1 |
公共基础 |
48 |
0 |
外科学2 |
专业 |
68 |
28 |
|||
外科学3 |
专业 |
34 |
12 |
|||||||
医学汉语2 |
公共基础 |
48 |
0 |
|||||||
合计: 7 门 404 学时 21.5 学分 |
合计: 9 门 464 学时 25.5 学分 |
|||||||||
第九学期 |
急诊医学 |
专业 |
30 |
6 |
第十学期 |
核医学 |
专业基础 |
18 |
4 |
|
医学伦理学 |
专业基础 |
24 |
0 |
儿科学2 |
专业 |
36 |
15 |
|||
儿科学1 |
专业 |
36 |
15 |
妇产科学2 |
专业 |
35 |
28 |
|||
耳鼻喉科学 |
专业 |
36 |
12 |
临床技能 |
专业 |
0 |
258 |
|||
妇产科学1 |
专业 |
38 |
15 |
提高课、讲座 |
专业 |
0 |
144 |
|||
精神病学 |
专业 |
25 |
12 |
|||||||
口腔科学 |
专业 |
24 |
0 |
|||||||
神经病学 |
专业 |
35 |
17 |
|||||||
老年康复医学 |
专业 |
36 |
20 |
|||||||
医学中的沟通技能 |
专业基础 |
18 |
0 |
|||||||
合计: 10 门 399 学时 22.5 学分 |
合计: 5门 538 学时 30 学分 |
|||||||||
(二)选修课
哲学导论 |
18学时(1学分) |
体育(乒乓球、太极拳等) |
18学时(1学分) |
HSK三级考前培训 |
18学时(1学分) |
HSK四级考前培训 |
36学时(2学分) |
学业规划与职业素养 |
德语入门 |
18学时(1学分) |
|
医学法事与伦理 |
18学时(1学分) |
社会医学 |
36学时(2学分) |
全球医学 |
36学时(2学分) |
七、学时与学分
完成学业最低课内学分要求:244学分,任意选修课程至少完成3学分。
完成学业最低课外学分要求:6学分。
(一)课程体系学时与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学时/学分 |
占课程体系学分比例(%) |
公共基础课程 |
必修 |
917/51 |
20.90 |
专业基础课程 |
必修 |
2021/112 |
45.90 |
专业课程 |
必修 |
1462/81 |
33.20 |
合计 |
4400/244 |
100 |
(二)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周数与学分
实践教学环节名称 |
课程性质 |
周数/学分 |
占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 |
临床实习 |
必修 |
50/50 |
100 |
合计 |
50 |
100 |
注:临床实习各科必须进行出科考试,实习结束后进行临床实践技能综合考试。
(三) 课外学分
类别 |
项目 |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要求 |
学分 |
||
选修
|
竞赛、比赛获奖(含各类学科、文化、体育比赛等) |
国际级 |
获一等奖 |
8 |
|
获二等奖 |
6 |
||||
获三等奖 |
4 |
||||
优秀奖 |
2 |
||||
国家级 |
获一等奖 |
6 |
|||
获二等奖 |
5 |
||||
获三等奖 |
4 |
||||
优秀奖 |
3 |
||||
省部级 |
获一等奖 |
4 |
|||
获二等奖 |
3 |
||||
获三等奖 |
2 |
||||
优秀奖 |
1 |
||||
市级 |
获一等奖 |
3 |
|||
获二等奖 |
2.5 |
||||
获三等奖 |
2 |
||||
优秀奖 |
1 |
||||
校级 |
获一等奖 |
2 |
|||
获二等奖 |
1.5 |
||||
获三等奖 |
1 |
||||
优秀奖 |
0.5 |
||||
汉语水平测试 |
HSK六级通过者 |
3 |
|||
HSK四级通过者 |
2 |
||||
科研活动与创新实践 |
在SCI刊物发表论文 |
第一作者 |
8 |
||
第二作者 |
4 |
||||
第三作者 |
3 |
||||
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 |
第一作者 |
6 |
|||
第二作者 |
3 |
||||
第三作者 |
2 |
||||
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 |
第一作者 |
5 |
|||
第二作者 |
2.5 |
||||
第三作者 |
1 |
||||
科研成果或发明专利(备注:成果负责人按照表中全额加分,其他成员减半加分) |
国家级 |
一等奖 |
10 |
||
二等奖 |
8 |
||||
三等奖 |
6 |
||||
省部级 |
一等奖 |
8 |
|||
二等奖 |
6 |
||||
三等奖 |
4 |
||||
市级 |
一等奖 |
6 |
|||
二等奖 |
4 |
||||
三等奖 |
2 |
||||
科研课题 |
国家级课题 |
课题负责人 |
8 |
||
第二参与者 |
6 |
||||
第三参与者 |
4 |
||||
第四及之后参与者 |
3 |
||||
省部级课题 |
课题负责人 |
6 |
|||
第二参与者 |
4 |
||||
第三参与者 |
3 |
||||
第四及之后参与者 |
2 |
||||
市级课题 |
课题负责人 |
4 |
|||
第二参与者 |
3 |
||||
第三参与者 |
2 |
||||
第四及之后参与者 |
1 |
||||
校级课题 |
课题负责人 |
3 |
|||
第二参与者 |
2 |
||||
第三参与者 |
1 |
||||
第四及之后参与者 |
0.5 |
||||
参与学术讲座 |
全国性学术讲座 |
出具相关证明 |
3 |
||
省级学术讲座 |
出具相关证明 |
2 |
|||
校级学术讲座 |
出具相关证明 |
1 |
|||
参与学院员工会 |
员工会主席 |
任期满一年且表现优秀者 |
3 |
||
员工会副主席 |
任期满一年且表现优秀者 |
2.5 |
|||
员工会各部门部长 |
任期满一年且表现优秀者 |
2 |
|||
员工会各部门副部长 |
任期满一年且表现优秀者 |
1.5 |
|||
员工会成员 |
加入时间满一年且表现优秀者 |
1 |
|||
参加志愿活动 |
1次 |
出具相关证明 |
1 |
备注:相同项目按照最高级别授予学分,不重复累计授予。
八、实施要求及说明
(一)培养方案 在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任务安排中,要以培养方案为依据,保证培养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在执行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不断探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
(二)员工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德育优先、“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与“创新性发展、选择性优秀、关联性拉动”的办学理念。十分重视员工的全面发展,突出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汉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 将《基础汉语》列为必修课程,加强培养汉语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听、说、写的训练,使职工能够运用汉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加强医学汉语教学,使职工在临床见习、实习阶段与病人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注重培养员工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信息、管理信息的能力。
(四)课外科学研究工作和实践 本专业的员工均须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特别是课外科研活动。通过查阅文献、实验设计、标书撰写、课题申报、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和论文答辩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亲身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科研思维,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动手能力。科研能力训练:科研能力训练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在第1-6学期教学阶段,学有余力的员工可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假期可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研究等。
(五)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以适应员工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